当我们告知家长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下面这些话语是不是经常会出现在老师和家长的对话中?
“我孩子在家一点问题都没有,怎么到了学校就出问题了?”
“老师,孩子一直都很乐观开朗,怎么可能抑郁呢?”
家长首次被告知子女心理状况时,大多数家长会经历"否认/愤怒-讨价还价"的心理阶段。家校沟通的障碍,往往成为学生康复道路上的“第一道坎”。
辅导员与家长沟通的终极目标不是“告知”或“问责”,而是“争取支持”和“建立联盟”。辅导员与家长的共同目标是学生的健康与成长。
当大学生被诊断为心理障碍或出现心理危机时,辅导员如何在法律、伦理与情感的夹缝中,既保护学生隐私,又争取家庭支持?
第一阶段:破冰铺垫——精心准备,奠定基调(事前)
一、信息核实与法律依据确认
确保信息准确。沟通前,确保信息来源于专业的心理评估或医疗机构诊断(如医院诊断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评估报告)。避免基于主观猜测进行沟通。
明确法律权限。熟悉《精神卫生法》、学校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在何种情况下(如学生出现自伤、伤人风险,或无法正常学习生活时)必须通知家长,这是工作的法律底线。
二、环境与时机选择
私密安全的环境。首选面对面沟通,若条件不允许,应选择安静、不受打扰的电话沟通时间。
预留充足时间。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交流,避免仓促行事。
三、预设家长反应,做好情绪准备
预判家长可能会出现的否认、愤怒等情绪,告诉自己这是他们应对压力的正常心理防御机制,并非针对个人。提前做好不被理解的心理准备,保持情绪稳定。
一、开场:从肯定与关爱入手
“XX家长您好,感谢您抽出时间。今天和您沟通,是因为我们和您一样,都非常关心小X的成长和状态。我们观察到他在学校遇到了一些挑战,希望能和您一起,为他提供最好的支持。”
二、陈述事实:客观、具体、非评判
用行为描述代替标签。避免一上来就说抑郁症、焦虑症等,而是描述具体、可观的行为表现:“我们发现XX最近一个月,经常缺课,在宿舍里不愿意出门,食欲也不太好,和他交流时,他提到自己感觉很累,对以前喜欢的社团活动也失去了兴趣。”
“基于这些情况,我们建议并陪同他去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经过相关测试,目前建议家长您带孩子到专业的精神科门诊由专业人士评估。我们理解这个消息对您来说可能很突然。”
三、处理情绪:接纳、正常化、共情
接纳否认与愤怒。当家长说“不可能!他在家很好”时,回应:“我完全理解您的感受。很多家长第一次听到时都和您一样。孩子在家人面前往往会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把压力和情绪隐藏起来,这正说明他很在乎你们,不希望你们担心。而学校的环境、学业和人际压力可能会让这些隐藏的情绪显现出来。”
四、教育科普:破除误区,重塑认知
将心理问题“去污名化”。“心理感冒”是一个很好的比喻。强调抑郁症等心理障碍像感冒发烧一样,是一种常见的、可治疗的疾病,不是性格缺陷或意志薄弱。
强调可治愈性。提供希望,说明通过专业干预(心理咨询、药物治疗等),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有效康复,回归正常生活。
一、明确家校分工,形成合力
学校的角色。“在学校,我们会为他提供持续的心理咨询支持。在学业上根据医生建议给予适当的弹性安排,辅导员和同学们也会给予他更多的关心和陪伴。”
家庭的角色。“家庭的支持是无可替代的。您不需要成为治疗师,只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就是最大的帮助:多倾听、少评判;多理解、少说教;给他一个安全、温暖的港湾。”
二、制定具体支持计划
共同商定下一步行动。是否同意接受专业治疗?是否需要办理休学手续?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如每周一次的电话更新情况)。
提供资源。将校医合作单位(中牟县人民医院、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可靠的科普文章或信息给到家长。
三、持续跟进,巩固关系
沟通不是一次性的。后续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的积极变化,哪怕是很小的进步,这能增强家长的信心,巩固同盟关系。
隐私保护vs生命安全:学生的心理状况属于隐私,但当其生命安全(自伤、自杀风险)或他人安全(伤人风险)受到威胁时,保护生命是最高伦理准则,通知家长是必须履行的法律和道德责任。沟通时应向学生解释这属于不得已的原因,争取其理解。
学生自主权vs家长监护权:对于成年大学生,要尊重其自主权。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应鼓励并帮助学生自己向家长沟通。但当学生因病情缺乏自知力而拒绝告知时,辅导员需要基于专业判断进行干预。
文档记录:所有与家长的关键沟通(时间、内容、达成的共识)都应做好简要、客观的记录,以备查证,这也是对辅导员自身的保护。
面对家校沟通的“第一道坎”,优秀的辅导员扮演的是一位专业的引导者、耐心的倾听者和坚定的同盟构建者。通过理解家长反应背后的心理动因,运用策略性的沟通技巧,并始终坚守以学生福祉为中心的法律与伦理底线,我们完全有可能将这道“坎”转化为帮助学生康复的“桥”,真正实现家校携手,为学生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这项工作极具挑战,但也无比重要。您的每一次成功沟通,都可能为一个年轻的生命和其家庭带来转机。
来源: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声明:以上内容是出于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