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闻速递

我校师生观看“心理防御机制–日常情绪和行为的心理学原理”学习心得

发布日期:2025-04-27 16:51:35    作者:超级管理员   来源:本站   点击:749



4月25日19:00,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办,信阳师范大学承办的,“心理防御机制–日常情绪和行为的心理学原理”主体心理健康公开课直播活动在线进

行,我校组织全体师生通过网络收看了课程。今天,我们一起看我校师生的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



土木工程学院

吕萌

书记


通过本次心理健康公开课,我对心理防御机制有了全新认知。原来日常那些看似普通的情绪反应与行为习惯,背后都藏着心理防御机制的影子。

    课程中讲解的压抑、否认、合理化等防御机制,让我意识到自己在面对压力或负面情绪时,也常不自觉使用这些方式。比如考试失利后,我会用“题目太难”自我安慰,这正是合理化防御机制的体现。这些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当下痛苦,但长期过度使用,可能阻碍自我成长。

    此次学习使我明白,正视内心真实感受、接纳负面情绪,而非一味逃避,才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关键。未来,我会更关注自身心理状态,用更积极健康的方式应对生活挑战,也希望能将所学分享给身边人,共同守护心理健康。


机电工程学院

2024智能机电01班

心理委员、院学生会心理部部员

张启贤


今晚,我准时收看了 “心理防御机制 —— 日常情绪和行为的心理学原理” 心理健康公开课,收获颇丰。

课程伊始,老师便点明心理防御机制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是自我对本我的压抑,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保护功能,旨在帮助我们避开精神上的痛苦、紧张焦虑等负面心理。这一概念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日常的许多情绪和行为背后,都有着这样一套心理机制在悄然运作。

随后,课程对心理防御机制展开了详细分类讲解。按心理成熟度划分,有自恋心理防卫机制,像婴儿早期常使用的否定、歪曲等,成年人若过度运用会很危险;不成熟心理防卫机制,多出现于婴儿期或较轻精神病患者身上,包括内向投射、退行等;神经症性心理防卫机制,是儿童 “自我” 进一步成熟后,处理内心挣扎的方式;还有成熟心理防卫机制,如压抑、升华、补偿等,这是 “自我” 成熟后才具备的,不仅有效,还能被社会文化所接纳 。按行为性质分类,又有逃避性防卫机制,像压抑、否定、退化情感;自骗性防卫机制,如反向、合理化;攻击性防卫机制,例如转移、投射;代替性防卫机制,包含幻想、补偿;建设性防卫机制,像认同、升华 。

通过这堂课,我深刻认识到心理防御机制对生活有着复杂的影响。有些机制在短期内确实能帮助我们缓解痛苦,可从长远看,一些原始、消极的防御机制可能会阻碍我们成长,甚至损害身心健康。比如过度压抑情绪,可能会导致情绪在潜意识中积累,最终以更严重的方式爆发。而成熟、高级的防御机制,如升华,能将被压抑的原始冲动以符合社会规范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实现自我价值 。就像有人将内心的愤怒转化为创作的动力,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宣泄,既释放了情绪,又创造了价值。

此次公开课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认知大门,让我对自己日常的情绪和行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留意自己的心理状态,尝试运用成熟、高级的心理防御机制去应对压力和挫折,不断提升自我认知,更好地管理情绪和行为,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与成长 。


电子工程学院

24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01班

心理委员

方天诗


说实话,刚接触这概念时,我满脑子“这跟我有啥关系”。但越深入越发现,这不就是在扒自己的“心理底裤”吗?

比如上周跟同学闹矛盾,我一直吐槽对方“小心眼”,结果学了“投射”才惊觉:我其实在回避自己计较得失的别扭。还有每次被老师批评后,我都狂吃零食安慰自己,现在明白这叫“退行”——用孩子气的方式躲压力,难怪体重秤总跟我作对。

最扎心的是发现自己总爱“反向形成”:明明在意考试结果,偏要装出“无所谓”的样子,最后焦虑到失眠。这种“心口不一”的防御,反而让我更内耗。但换个角度想,这些“不完美”的反应,其实是大脑在笨拙地保护我啊——就像小时候怕黑会躲进被子,成年后面对压力,潜意识也会自动启动“保护程序”。

现在再看自己的拧巴行为,少了很多自我攻击,反而想拍拍肩膀说:“你辛苦了,但我们可以试试别的办法。”比如这次运动会,怕取不到好的成绩被说,结果和导员说了之后,导员告诉我最后一名都会夸我,到最后跑了个小组第四,导员看见我夸我跑的不错。原来,当我试着放下防御,真实的世界并没有想象中可怕。

这堂课最值钱的,不是记住多少术语,而是学会跟自己的“不完美”和解——原来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爱折腾的“防御小人”,与其跟它较劲,不如说声“谢谢”,然后牵着手一起走向更开阔的地方。


车辆工程学院

24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02班

团支书、学生会心理部部员

张保怡


观看了“心理防御机制—日常情绪和行为的心理学原理”心理健康公开课直播后,收获颇丰,对自身的情绪和行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这次公开课上,讲师清晰阐释了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它是自我面对本我、超我和外部压力时,潜意识里的自我保护机能,能平衡现实、超我和本我。我由此反思过往经历,意识到自己面对问题时的刻意回避,其实属于压抑机制。这虽让我暂时不用直面冲突,可问题并未真正解决。

    这次公开课让我明白,心理防御机制虽能护佑心灵,但过度依赖会阻碍成长与自我认知。今后我会留意自身情绪行为下的防御机制,以积极理性的态度直面挑战,实现心理成长。


艺术学院

2024级环境艺术设计01班

心理委员

赵梦盈


理解心理防御与情绪行为的底层逻辑

一、认识心理防御机制:自我保护的“隐形盾牌”

心理防御机制是大脑应对压力的本能反应,如:合理化:考试失利后说“我本来就没复习”,用借口减轻挫败感。

感悟:防御机制无好坏,但过度压抑或逃避会累积心理负荷,需学会觉察并适度调整。

二、日常情绪与行为的心理学逻辑

1. 情绪是内在需求的“信号灯”

    愤怒可能源于边界被侵犯(如被误解时),焦虑常因对未来的失控感。例:拖延行为背后,可能是对失败的恐惧(“我怕做不好,所以干脆不做”)。

2. 行为模式的潜意识驱动

     童年经历形成的“心理脚本”(如被过度批评的人,成年后易自我否定)。社会认同原理:人本能寻求群体认可,如盲目跟风消费以获得归属感。

     接纳不完美是治愈的开始:允许自己有负面情绪,不因“脆弱”而自我批判。

     主动管理情绪而非压抑:通过写情绪日记、正念呼吸等方式疏导,而非用购物、暴食等方式转移。建立支持系统:公开课中小组分享环节发现,倾诉与倾听能有效降低孤独感,印证“关系是心理免疫系统”的观点。行动方向:从“知道”到“做到”日常觉察练习:每天记录一次情绪波动,标注触发事件和防御方式。

   尝试替代策略:用“问题解决”代替“逃避”(如拖延时先做5分钟最小行动)。心理健康如同身体锻炼,需持续关注而非“生病才就医”。

公开课让我意识到,心理学不是高深理论,而是理解自己的“工具包”。当我们开始用好奇而非批判的眼光审视情绪与行为,便迈出了自我关怀的第一步。愿我们都能像照料身体一样照料内心,在接纳与成长中找到平衡。


信息工程学院

23计算机应用技术06班

团支书

何洁


今天看了“豫教思语”的心理健康公开课,主题是“心理防御机制”,原本以为会是很深奥的心理学理论,没想到超级有趣!原来我们每天的情绪和行为背后,都藏着大脑悄悄启动的“自我保护程序”。

我们每个人都在无意识地运用着各种防御机制:用幽默化解尴尬,以沉默回避冲突,借忙碌逃避思考。这些看似平常的日常反应,实则是心灵智慧的体现。公开课中提到的"升华"尤其令我触动——原来将焦虑转化为创造力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心理调适。  

认识防御机制的最大意义,在于获得对自我的宽容。当我们理解愤怒可能是受伤的伪装,冷漠或许是恐惧的盔甲,就能以更温和的目光审视自己与他人的情绪波动。心理防御不是需要破除的障碍,而是值得尊重的生存智慧。这场公开课教会我的,正是如何与防御机制共处,在理解中完成与自我的和解。

这堂课让我明白,每个人都会有奇奇怪怪的情绪反应,不用太苛责自己。学会观察和理解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就像拿到一本“情绪使用说明书”,以后遇到情绪波动,我就可以笑着对自己说:“哦~原来是我的大脑在保护我呀!”

6(1).png


中专教学部

2024级01班

宣传委员

潘姝文


通过这次学习,我明白了:防御机制如同心灵的盾牌,既能抵挡外界的伤害,也能模糊我们认识自我的视线。
    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意识地运用着各种防御机制:将不快归咎于他人,逃避现实,合理化失败的借口,以及升华欲望的创造性转化。这些机制构成了我们情绪和行为的隐形架构。我惊讶地发现,自己曾多次用理智化来逃避情感冲击,用幽默来掩饰内心不安。这种觉察带来了不适,却也开启了对自我理解的新维度。
    防御机制的吊诡之处在于其双重性:它们既是心理健康的必需品,又可能成为人格发展的绊脚石。适度的防御如同心灵的减震器,缓冲现实冲击;而过度的防御则扭曲现实,制造虚假的自我认知。关键在于发展出"觉察的第三只眼"既能体验情绪,又能观察自己如何应对这些情绪。这种元认知能力是心理成熟的标志。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心理成长不是要消除防御机制,而是理解它们的运作,逐渐用更成熟的防御替代原始防御。当焦虑袭来时,我们可以选择面对而非逃避;当挫折发生时,我们可以选择接纳而非否认,这种选择自由正是心理防御机制研究的终极。

商学院


本次公开课让我们意识到,日常情绪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理防御机制。无论是回避痛苦,还是转移焦虑,这些无意识的策略像一把双刃剑:保护心灵的同时,也可能模糊真实的自我。

  我们了解到不同类型的防御机制在不同年龄段和心理状态下的表现各异。比如儿童可能更多地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像退行;而成年人在面对压力时,成熟的防御机制如利他、幽默等则更为适用。这让我们明白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防御方式。

  我们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但是学习心理防御机制后,我们更加明白要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及时察觉自己所使用的防御方式,判断其是否健康合理。要尝试调整,学会用更成熟、积极的方式来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来源:各学院